2025年4月短线配资网站,美国国债市场经历了一场剧烈震荡。
长期美债收益率一周内飙升超0.7%,白宫高层连夜召开紧急会议,矛头直指中国——他们怀疑中方因关税冲突“恶意抛售美债”,甚至威胁要将中国企业从美股市场清退。
但一个月后,美国财政部公布的3月数据却让剧情反转:中国仅减持189亿美元美债,且将部分长期债券换为短期工具,以“体面撤退”方式让出第二大债主之位。 这场风暴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金融暗战?
“砸盘”疑云:美债抛售背后的真相
当美债收益率在4月疯狂波动时,美国政客的第一反应是“中国在报复”。
美财长贝森特公开声称要“惩戒扰乱市场的幕后推手”,甚至扬言将中企退市。 金融媒体则渲染“中日联手抛售”的阴谋论,尽管日本火速否认。
但数据戳穿了这一指控。
中国3月减持行为发生在特朗普“对等关税”实施前,且抛售规模仅占持仓的2.4%。 更关键的是,中国采取了“久期调整”策略:减持276亿美元长期国债,转而增持短期债券,降低风险敞口。这与2018年贸易战中“清仓式抛售”截然不同,反而印证了前财长耶伦的预判——中国不会因短期冲突动摇金融策略。
真正的导火索,藏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里。
中信建投报告显示,当美国将中国商品关税从34%骤提至125%时短线配资网站,美债遭遇全球性抛售,10年期收益率从3.87%飙至4.58%,跌幅创20年之最。 这种“非理性关税”摧毁了市场对美国债务可持续性的信任,引发多国央行同步减仓避险。
从最大债主到第三名:一场持续六年的战略转身
中国与美债的关系,早已不是简单的投资选择。
自2019年被日本反超后,中国以“减二增一”的节奏持续减持。到2024年底,持仓量跌至7590亿美元,创2009年以来新低。 这种趋势背后,是中美关系质变的缩影:当科技封锁、金融脱钩成为常态,持有美债从“收益工具”变为“战略负担”。
地缘政治风险更放大了这种焦虑。
美国政客屡次发出“欠债不还”的威胁,俄罗斯海外资产被冻结的案例犹在眼前。 中国将长期美债占比从98%降至89%,正是防范美国利用债券久期进行金融胁迫。 就连香港也在3月减持83.5亿美元美债,而台湾地区却逆势增持至2978亿美元,创历史新高——两岸金融策略的分野耐人寻味。
耶伦的“神预言”与美国的现实困境
在这场博弈中,前财长耶伦展现了老辣眼光。
她早在4月就断言:“中国不会因关税抛售美债,市场动荡源于特朗普政策引发的全球恐慌。 ”事实证明了这一点:中国3月减持规模远低于英国增持的300亿美元,后者以7793亿美元持仓跃居第二,创20年纪录。
但美国的麻烦远不止于此。
36.7万亿美元债务压顶,2025年到期债务高达9.3万亿美元,光6月就有6.5万亿需偿还。 更荒诞的是,美国政府2024年财政收入仅4.92万亿美元,支出却达6.75万亿,赤字部分全靠发债填补。当最大买家中国选择离场,美国只能依赖日本(持仓1.13万亿美元)和英国接盘,但这显然不足以覆盖债务黑洞。
特朗普政府试图用“访华推销美债”破局,却被金融界普遍看衰。
贝森特坦言“关税战难以为继”,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:“中国不会接受要挟式谈判,减持本身就是筹码。”这种困境在4月暴露无遗:当中美相互回调关税后,美债收益率应声回落,但市场信心已难复原。
黄金与人民币:中国的双线突围
减持美债的同时,中国正悄然构筑新防线。
央行连续6个月增持黄金,储备量达7377万盎司,外汇储备多元化趋势显著。 更关键的是,人民币国际化按下加速键:2025年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额突破1.5万亿,跨境支付系统(CIPS)覆盖185国,交易量同比激增43%。
这种“去美元化”并非孤例。
沙特石油人民币结算、中巴本币互换协议、东欧基建项目人民币融资......当美元武器化成为常态短线配资网站,全球正在用脚投票。 但中国并未彻底抛弃美债——7650亿美元持仓仍是国际贸易支付的“安全垫”,短期债券占比升至2009年以来最高水平,既防范风险又保持流动性。
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